一、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各项配套政策不尽完善(一)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导致教育资源的严重匮乏。大部分高校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现有教学设施较为老化,软硬件设施严重缺乏,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优化配置。(二)政府对于高校缺乏健全完善的宏观监控机制。较多高校单纯追求办学规模和学校生源数量的提升,只片面追求短期“效益”,根本上忽视了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三)随着高校办学规模和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各项配套政策也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主要表现为:高校内部布局与设置不尽合理,整体布局结构很难适用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需求,办学设置上“重招生数量、轻教育质量”;高校对于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缺乏深刻认识,各项相关政策及机制配置相对不尽完善;一些贫困大学生助学政策与毕业就业政策体系等各项配套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第一个误区:用单一“精英化”标准衡量大众化高等教育。利用“精英教育”的标尺来衡量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必然会导致高校办学得不到科学准确定位。(二)第二个误区:凭借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多样化的幌子降低教育质量要求。坚持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并不是为了掩盖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低下的不合理性,也不是要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降低,而是倡导不同类型、不同档次的高校制定多样化的教育质量标准,以实现其既定的教育发展目标。
三、受功利性思维局限,教师重科研轻教学较多高校将对于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标准集中于教师学术科研方面,过分注重教师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当前对于教师科研成果的考核指标都是硬性的要求。
四、人才培养体系不尽完善,教学模式有待于改进和加强首先,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和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要求严重脱节,无法培养出适应于经济建设发展的专业化人才。其次,高校的师资队伍力量有待加强。一方面,师资队伍人员数量比较短缺,另一方面,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此外,当前高校采取的教学模式较为滞后,往往采用“满堂灌”机械化教学的方式。